一、针刀疗法的形成
1976年,朱汉章教授接诊了一位手掌外伤的病人,患者手掌部肌肉、筋膜广泛粘连致使手指不能自由屈伸,四处求医,仍无法根治。朱教授用注射器针头松开其手掌部肌肉、筋膜的粘连,患者手指立刻可以伸直,并且于三天后可以干活。其后朱汉章教授经过思考发明了小针刀这种器械以及针刀疗法。此后针刀疗法经历了不平凡的艰难历程。伴随着朱汉章教授艰辛的探索和临床经验的积累,在1978年,这一全新的研究领域被江苏省卫生厅列入了重点科研课题。1984年,江苏省卫生厅组织数家省级大型医院在对针刀疗法进行严格的临床论证的基础上通过了专家鉴定,标志着“针刀疗法”正式步入全面推广和实施阶段。同年,在江苏省卫生厅、省科协和省科技厅的支持下,在南京的玄武湖畔创立了以“针刀疗法”为特色的金陵中医骨伤科医院。
1987年,经江苏省政府批准,在南京举办了第一期全国针刀疗法培训班,针刀疗法正式走向全国。从1987年至今,先后举办全国和地方性培训班500多期,接受培训的医务人员达数万人,遍布全国(包括台湾省在内)31个省、市、自治区。1991年,这项新技术走出国门,开始为世界人民的健康服务。通过出国讲学和学术交流等方式,培训了数百名来自香港、澳门、台湾、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俄罗斯、日本、美国、印尼、澳大利亚、意大利、巴西和南非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医生。在全面推广应用和大量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朱汉章教授三易其稿,著成《小针刀疗法》一书,于1992年6月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以中、英文两种版本正式出版发行。
1990年5月,“中国小针刀疗法研究会”成立,并在深圳召开了首届全国小针刀疗法学术交流会。这个学术团体的成立,标志着小针刀学术思想体系开始形成。1991年4月,第二届全国小针刀疗法学术交流大会在沈阳召开,并且成立了“中华中医药学会小针刀疗法专业委员会”,正式成为中华中医药学会的一员,一些省、市相继成立了分会,从而有力地推动了这一新学科的发展。1993年10月,第三届全国小针刀疗法学术交流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当代医学泰斗吴阶平教授,以及尚天裕教授、王雪苔教授等著名医学专家光临指导,这次群英荟萃的盛会掀开了针刀医学史上光辉的一页,成为针刀医学的里程碑。在这次大会上,正式提出了创立针刀医学新学科的理论构想和初步框架,并得到有关权威专家热情的支持和鼓励。会后,正式成立了中华中医药学会针刀医学分会。1994年2月,国家成立了中国中医研究院长城医院,专门从事针刀医学的临床和科研工作,任命朱汉章为院长。1996年4月,在古都西安召开了第四届针刀医学学术交流大会。1997年8月,大型《针刀医学系列教学录像片》共15集相继出版发行。该片集普及班、提高班、研修班等内容为一体,以具体病例为中心,以针刀操作为主体,采用电化形象教学手段,在针刀操作规范化上做了新的贡献。
二、针刀医学理论体系的创立
针刀疗法从1976年诞生以来,通过数万名医务工作者的临床运用和多项研究成果,针刀疗法的理论和临床操作技术日趋完善,朱汉章教授编著的《针刀医学原理》于2001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2003年9月,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针刀疗法的临床研究》大型成果听证、鉴定会,将“针刀疗法”正是命名为“针刀医学”,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针刀医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已基本成熟,建议进入大学的正规教育。
2004年由教育部组织的有4位院士参加的关于“针刀医学原创性及其推广应用的研究”的鉴定会,进一步肯定了“针刀医学在理论、操作技术、器械方面都是原创性的成果,特别是在诊疗技术方面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这是目前我国政府对针刀医学的肯定和评价。2004年11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召开了世界中医药联合会针刀专业委员会成立暨第一届学术经验交流会,创建了针刀医学走向国际的学术平台。2004年3月,由北京中医药大学朱汉章教授组织全国37所医学院校的专家、教授编写了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针刀医学》上、下册,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发行。由朱汉章教授任总主编,湖北中医学院吴绪平教授、解放军总医院石现教授任副总主编的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针刀医学》系列规划教材(共5本)于2007年8月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其中《针刀治疗学》和《针刀医学护理学》由湖北中医学院吴绪平教授主编。本套教材的出版问世,标志着“针刀医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走进了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标志着针刀医学理论体系基本创立。
2006年9月湖北中医药大学率先招收了53名针灸推拿学针刀医学方向的五年制大学本科生,开启了针刀医学本科学历教育之先河。到今年为止,已连续5年招收针刀方向本科学生300余名。2003年开始,北京中医药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等国内多所高校陆续招收了数十名针刀专业硕士研究生,为针刀医学的发展壮大储备了雄厚的人才基础。2005年,以北京中医药大学朱汉章教授任课题负责人的“针刀松解法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获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计划资助,正式开始对针刀医学的实验研究。
三、针刀医学的发展与创新
(一)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创新
湖北中医药大学张天民教授在针刀医学四大基础理论即闭合性手术理论、慢性软组织损伤新病因病理学理论、骨质增生新的病因病理学理论、关于电生理线路的学说的基础上,将生物力学与人体解剖结构有机结合起来,提出了人体弓弦力学解剖系统以及慢性软组织损伤病理构架的“网眼理论”。该创新理论强调了力学因素对慢性软组织损伤,骨质增生以及慢性内脏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基础作用。补充和完善了针刀医学基础理论的缺陷和不足。为针刀诊治疾病提供了形态病理学基础。将针刀技术从“盲视”手术变成了“非直视”手术,从源头上杜绝了针刀医疗事故的发生。更重要的是将针刀治疗从“以痛为输”的病变点治疗提升到对疾病病理构架整体治疗的高度上来,显著提高针刀的治愈率,降低针刀治疗的复发率。对针刀医学的纵深发展意义重大。
(二)针刀刀具的发展与创新
在针刀器械方面,亦有很多创新和发展。除了朱汉章教授发明的系列闭合性手术针刀外,在针刀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又派生出了很多种针刀器械。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吴汉卿发明的水针刀:不仅具有针刀的切割分离功能,可以在病灶区进行切割、分离、减张、减压,还具有水针的注射功能,可在针刀松解治疗的同时注射止血、消炎、抗粘连的药物。该刀具能在发挥针刀切割作用的基础上更有效的止血、消炎以及防止组织出现新的粘连;李平发明的火针刀:是在小针刀的基础上,对其外形进行了改进,积切割分离功能与温热治疗功能于一体,在松解组织粘连、减少针刀切割组织后的渗血、促进创作部位的组织修复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其他还有微型外科手术带刃针具、药线刀、九针刀、小宽刀、弹拨针疗法、微剪针刀、等十多种针刀器械。这些针刀器械各有特点,而且针刀刀具的创新,填补了针刀器械单一的缺陷,进一步扩大了针刀的治疗范围,同时提高了针刀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