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北京天民针刀医学研究院官方网站!
行业动态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

龙氏正骨:颈椎病的诊断

发布时间:2023-02-19文字来源:未知点击数:

一、前言
 
      颈椎病即颈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病理改变累及其周围组织结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等),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
 
      仅有颈椎的退行性改变而无临床表现者则称为颈椎退行性改变,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患病率约为3.8%-17.6%,男女患病比例约为6 : 1。
 
 
 
 
二、颈椎病的分型
 
根据受累组织和结构的不同,颈椎病分为
  • 颈型(又称软组织型)
  • 神经根型
  • 脊髓型
  • 交感型
  • 椎动脉型
  • 如果两种以上类型同时存在,称为“混合型”
 
颈型颈椎病
  • 颈部肌肉、韧带、关节囊急、慢性损伤,椎间盘退化变性,椎体不稳,小关节错位等。
  • 机体受风寒侵袭、感冒、疲劳、睡眠姿势不当或枕高不适宜,使颈椎过伸或过屈,颈项部某些肌肉、韧带、神经受到牵张或压迫。
  • 机体受风寒侵袭、感冒、疲劳、睡眠姿势不当或枕高不适宜,使颈椎过伸或过屈,颈项部某些肌肉、韧带、神经受到牵张或压迫。
 
神经根型颈椎病
  •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于椎间盘退变、突出、节段性不稳定、骨质增生或骨赘形成等原因在椎管内或椎间孔处刺激和压迫颈神经根所致。
  • 在各型中发病率最高,约占60-70%,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多为单侧、单根发病,但是也有双侧、多根发病者。
  • 多见于30-50岁者,一般起病缓慢,但是也有急性发病者。男性多于女性1倍。
 
脊髓型颈椎病
  • 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率占颈椎病的12-20%,由于可造成肢体瘫痪,因而致残率高。
  • 通常起病缓慢,以40-60岁的中年人为多。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时,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比无椎管狭窄者小。
  • 多数患者无颈部外伤史。
 
交感型颈椎病
  • 由于椎间盘退变和节段性不稳定等因素,从而对颈椎周围的交感神经末梢造成刺激,产生交感神经功能紊乱。
  • 交感型颈椎病症状繁多,多数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少数为交感神经抑制症状。由于椎动脉表面富含交感神经纤维,当交感神经功能紊乱时常常累及椎动脉,导致椎动脉的舒缩功能异常。
  • 因此交感型颈椎病在出现全身多个系统症状的同时,还常常伴有的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的表现。
 
椎动脉型颈椎病
  • 正常人当头向一侧歪曲或扭动时,其同侧的椎动脉受挤压,使椎动脉的血流减少,但是对侧的椎动脉可以代偿,从而保证椎-基底动脉血流不受太大的影响。
  • 颈椎出现节段性不稳定和椎间隙狭窄时,可以造成椎动脉扭曲并受到挤压。
  • 椎体边缘以及钩椎关节等处的骨赘可以直接压迫椎动脉、或刺激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纤维,使椎动脉痉挛而出现椎动脉血流瞬间变化,导致椎-基底供血不全而出现症状,因此不伴有椎动脉系统以外的症状。
 
 
 
三、临床表现
 
颈型颈椎病
  • 颈项强直、疼痛,可有整个肩背疼痛发僵,不能作点头、仰头、及转头活动,呈斜颈姿势。需要转颈时,躯干必须同时转动,也可出现头晕的症状。
  • 少数患者可出现反射性肩臂手疼痛、胀麻,咳嗽或打喷嚏时症状不加重。
  • 临床检查:急性期颈椎活动绝对受限,颈椎各方向活动范围近于零度。颈椎旁肌、胸1~胸7椎旁或斜方肌、胸锁乳头肌有压痛,冈上肌、冈下肌也可有压痛。
  • 如有继发性前斜角肌痉挛,可在胸锁乳头肌内侧,相当于颈3~颈6横突水平,扪到痉挛的肌肉,稍用力压迫,即可出现肩、臂、手放射性疼痛。
 
神经根型颈椎病
  • 颈痛和颈部发僵,常常是最早出现的症状。有些患者还有肩部及肩胛骨内侧缘疼痛。
  • 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沿着受累神经根的走行和支配区放射,因此称为根型疼痛。可以呈发作性或持续性。有时症状的出现与缓解和患者颈部的位置和姿势有明显关系。颈部活动、咳嗽、喷嚏、用力及深呼吸等,可加重。
  • 患侧上肢感觉沉重、握力减退,有时出现持物坠落。可有血管运动神经的症状,如手部肿胀等。晚期可以出现肌肉萎缩。
  • 临床检查:颈部僵直、活动受限。患侧颈部肌肉紧张,有压痛。椎间孔部位出现压痛并伴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或者使原有症状加重具有定位意义。椎间孔挤压试验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脊髓型颈椎病
  • 多数患者首先出现一侧或双侧下肢麻木、沉重感,随后逐渐出现行走困难,下肢各组肌肉发紧、抬步慢,不能快走。继而出现上下楼梯时需要借助上肢扶着拉手才能登上台阶。严重者步态不稳、行走困难。患者双脚有踩棉感。
  • 出现一侧或双侧上肢麻木、疼痛,双手无力、不灵活,写字、系扣、持筷等精细动作难以完成,持物易落。严重者甚至不能自己进食。
  • 躯干部出现感觉异常,患者常感觉在胸部、腹部、或双下肢有如皮带样的捆绑感,称为“束带感”。同时下肢可有烧灼感、冰凉感。
  • 部分患者出现膀胱和直肠功能障碍。如排尿无力、尿频、尿急、尿不尽、尿失禁或尿潴留等排尿障碍,大便秘结。性功能减退。 病情进一步发展,患者须拄拐或借助他人搀扶才能行走,直至出现双下肢呈痉挛性瘫痪,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
  • 临床检查:颈部多无体征。上肢或躯干部出现节段性分布的浅感觉障碍区,深感觉多正常,肌力下降,双手握力下降。四肢肌张力增高,可有折刀感;腱反射活跃或亢进:包括肱二头肌、肱三头肌、桡骨膜、膝腱、跟腱反射;髌阵挛和踝阵挛阳性。病理反射阳性:如上肢Hoffmann征、Rossolimo(罗索里摩)征、下肢Barbinski征、Chacdack征。浅反射如腹壁反射、提睾反射减弱或消失。如果上肢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提示病损在该神经节段水平。
 
交感型颈椎病
  • 头部症状:如头晕或眩晕、头痛或偏头痛、头沉、枕部痛,睡眠欠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易集中等。偶有因头晕而跌倒者。
  • 眼耳鼻喉部症状:眼胀、干涩或多泪、视力变化、视物不清等;耳鸣、耳堵、听力下降;鼻塞、“过敏性鼻炎”,咽部异物感、口干、声带疲劳等;味觉改变等。
  • 胃肠道症状:恶心甚至呕吐、腹胀、腹泻、消化不良、嗳气以及咽部异物感等。
  • 心血管症状:心悸、胸闷、心率变化、心律失常、血压变化等。
  • 面部或某一肢体多汗、无汗、畏寒或发热,有时感觉疼痛、麻木但是又不按神经节段或走行分布。 以上症状往往与颈部活动有明显关系,坐位或站立时加重,卧位时减轻或消失。颈部活动多、长时间低头、在电脑前工作时间过长或劳累时明显,休息后好转。
  • 临床检查:颈部活动多正常、颈椎棘突间或椎旁小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压痛。有时还可伴有心率、心律、血压等的变化。
 
椎动脉型颈椎病
  • 发作性眩晕,复视伴有眼震。有时伴随恶心、呕吐、耳鸣或听力下降。这些症状与颈部位置改变有关。
  • 下肢突然无力猝倒,但是意识清醒,多在头颈处于某一位置时发生。
  • 偶有肢体麻木、感觉异常。可出现一过性瘫痪,发作性昏迷。
 
 
 
四、诊断标准
 
颈型颈椎病
  • 具有典型的落枕史及上述颈项部症状体征。
  • 影像学检查可正常或仅有生理曲度改变或轻度椎间隙狭窄,少有骨赘形成。
 
神经根型颈椎病
  • 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
  • 椎间孔挤压试验或/和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 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
  • 排除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等)所致的疼痛。
 
脊髓型颈椎病
  • 出现颈脊髓损害的临床表现。
  • 影像学显示颈椎退行性改变、颈椎管狭窄,并证实存在与临床表现相符合的颈脊髓压迫。
  • 除外进行性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脊髓肿瘤、脊髓损伤、继发性粘连性蛛网膜炎、多发性末梢神经炎等。
 
交感型颈椎病
  • 诊断较难,目前尚缺乏客观的诊断指标。出现交感神经功能紊乱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显示颈椎节段性不稳定。对部分症状不典型的患者,如果行星状神经节结封闭或颈椎高位硬膜外封闭后,症状有所减轻,则有助于诊断。除外其他原因所致的眩晕。
  • 排除:眼源性眩晕、脑源性眩晕、耳源性眩晕、血管源性眩晕、其他原因。
 
椎动脉型颈椎病
  • 曾有猝倒发作、并伴有颈性眩晕。
  • 旋颈试验阳性。
  • 影像学显示节段性不稳定或钩椎关节增生。
  • 除外其他原因导致的眩晕。
  • 颈部运动试验阳性。
 
影象学及其它辅助检查
X线
     常拍摄全颈椎正侧位片,颈椎伸屈动态侧位片,斜位摄片,必要时拍摄颈1-2开口位片和断层片。
 
     正位片可见钩椎关节变尖或横向增生、椎间隙狭窄。侧位片见颈椎顺列不佳、反曲、椎间隙狭窄、椎体前后缘骨赘形成、椎体上下缘(运动终板)骨质硬化、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等;过屈、过伸侧位可有节段性不稳定。左、右斜位片可见椎间孔缩小、变形。有时还可见到在椎体后缘有高密度的条状阴影,即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OPLL)。
 
颈椎管测量方法
     在颈椎侧位X线片上,C3到C6任何一个椎节,椎管的中矢状径与椎体的中矢状径的比值如果小于或等于0.75,即诊断为发育性颈椎管狭窄。
 
 
     节段性不稳定在交感型颈椎病的诊断上有重要意义,测量方法:即在颈椎过屈过伸侧位片上,于椎体后缘连线延长线与滑移椎体下缘相交一点至同一椎体后缘之距离之和≥2mm;椎体间成角>11°。
 
 
CT
      CT可以显示出椎管的形状及OPLL的范围和对椎管的侵占程度;脊髓造影配合CT检查可显示硬膜囊、脊髓和神经根受压的情况。 
 
MRI
     颈部MRI检查则可以清晰地显示出椎管内、脊髓内部的改变及脊髓受压部位及形态改变,对于颈椎损伤、颈椎病及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当颈椎间盘退变后,其信号强度亦随之降低,无论在矢状面或横断面,都能准确诊断椎间盘突出。
 
     磁共振成像在颈椎疾病诊断中,不仅能显示颈椎骨折与椎间盘突出向后压迫硬脊膜囊的范围和程度,而且尚可反映脊髓损伤后的病理变化。
 
      脊髓内出血或实质性损害一般在T2加权图像上表现为暗淡和灰暗影像。而脊髓水肿常以密度均匀的条索状或梭形信号出现。 
 
其他
经颅彩色多普勒(TCD)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磁共振血管造影(MRA)
     以上三项可探查基底动脉血流、椎动脉颅内血流,推测椎动脉缺血情况,是检查椎动脉供血不足的有效手段,也是临床诊断颈椎病,尤其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常用检查手段。
     椎动脉造影和椎动脉“B超”对诊断有一定帮助。
 
 
 
五、预防
 
     随着年龄的增长,颈椎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果在生活和工作中注意避免促进椎间盘退行性变的一些因素,则有助于防止颈椎退行性变的发生与发展。
 
  • 正确认识颈椎病,颈椎病病程较长,病情常有反复,因此要消除恐惧悲观心理,积极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 注意适当休息,颈部放置在生理状态下休息,病情严重者更要卧床休息2-3周。选择有利于保持脊柱平衡的床铺、枕头为佳。做到既要维持整个脊柱的生理曲度,又应使患者感到舒适,达到使全身肌肉松弛,调整关节生理状态的作用。一般成年人颈部垫高约5-8cm较好,高枕使颈部处于屈曲状态,其结果与低头姿势相同。侧卧时,枕头要加高至头部不出现侧屈的高度(11-14cm)。 
  • 避免长期低头姿势,定时改变姿势,舒展颈部,有利于颈肩肌肉弛张的调节和改善血循环。
  • 避免颈部外伤。
  • 避免风寒、潮湿。
  • 重视青少年颈椎健康。
  • 北京天民针刀医学研究院,专注于小针刀培训、小针刀进修学习、小针刀临床治疗,重点支持针刀临床诊疗技术的普及与推广,拥有全国最前沿的针刀整体松解术规范诊疗技术。
    网址:http://www.zhendaoyx.com/
同类文章排行
最新文章资讯
你的浏览历史

北京天民针刀医学研究院

研究院地址:北京市昌平区科技园区富康路18号117室

全国24小时咨询服务热线:15171473501 龙老师

技术支持:网勃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