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3-23文字来源:未知点击数: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临床主要表现为对称性肢体末端感觉和运动异常,如灼热样疼痛和(或)针刺样疼痛、袜套样分布的蚁行感等。
有研究显示,超过50%的2型糖尿病患者都可能发展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前期症状隐匿,不被患者所重视,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出现下肢疼痛麻木甚至感觉丧失,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现代医学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一般从控制血糖、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及对症镇痛等方面入手,轻症可以有所缓解,对于中重度发病的患者则效果不佳。
笔者近期运用针刺疗法治疗一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收到良好效果。现分享如下,以期与同道共勉。
患者李某,男,35岁,2022年1月9日因“双下肢对称疼痛、麻木半年”收入院。患者患有2型糖尿病10年,予长效胰岛素(来得时)、二甲双胍、阿卡波糖治疗,血糖监测不规范,空腹血糖最高达15mmol/L。半年前出现双下肢对称性疼痛、麻木,袜套样分布,足部偶有电击样感,曾至多家医院就诊,均诊断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但治疗效果不佳。
患者入院后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予依帕司他、硫酸锌、甲钴胺、前列地尔、胰激肽酶、丹参酮等药物治疗后症状不缓解,1月13日上级医师查房时建议给予针刺治疗。刻下症见:精神倦怠,乏力,肢凉,胃纳欠佳,夜寐欠安。舌紫暗,脉弦。
诊断:痹症(气虚血瘀证)。
治则:益气活血,逐瘀通络。
取穴:双侧环跳、足三里、三阴交、承山、肾俞。
操作:患者取侧卧位,先刺环跳,使针感徐徐向下肢远端放散视为得气,不留针;再取俯卧位,肾俞运用调补手法,针感柔和,微微向下腰扩散;足三里、三阴交亦运用调补手法,使针感循经向下肢远端传导;承山穴平补平泻,局部得气即可,以上穴位留针15分钟,期间行针1次。
1月14日查房:患者精神好转,疼痛及麻木显著减轻,依上法继续巩固治疗。
患者经针刺治疗2次后,症状基本消失,出院一周后随访未发。
按《灵枢·九针十二原》载:“夫擅用针者取其疾也,犹拔刺也,犹血污也,犹解结也,犹决闭也。疾虽久,犹可毕也。”古人告诉我们,疾病虽久,只要针刺得法,疗效亦可在顷刻之间。针灸临床需辨经与辨证结合,“有是证,用是穴”。
本案患者患消渴病10年余,气虚日久,气虚则血行无力,血行缓慢而致瘀阻络脉,不能濡养四肢,故肌肤不仁,疼痛如刺,治宜补气活血化瘀。患者实为本虚标实,虚瘀互结,虚可致瘀,瘀又可加重虚,故缠绵不愈。
环跳穴属足少阳胆经,并通足太阳膀胱经,是治疗下肢病变的要穴;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合穴,可补脾胃之气血;三阴交一穴通足三阴经,与足三里配伍乃一阴一阳,共调补脾胃;承山为足太阳膀胱经穴,亦是治疗下肢疾病要穴;肾俞可调补肾气,培本固元。《灵枢·九针十二原》又言:“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呼若见苍天。”本案在针刺操作过程中注重针感与疗效的关系,在针刺时做到循经感传,针刺得气,气行则血行。诸穴合用,加之气至病所,故收效迅速。
由此可见,精确的辨证选经,精准的取穴和适当的针刺手法,是本案针灸治疗取效的关键。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上一篇:针刀定位松解 教你治疗紧张性头痛
下一篇:小针刀“瞄准”骨性关节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