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资源稀缺不止存在于中国
发布时间:2016-11-22文字来源:未知点击数:
中国现阶段医疗环境问题很多,其中严峻的问题当属“医生荒”。在人口基数相当大的中国,儿科、病理科、精神科、麻醉科、全科医学等都面临着相当大的人才缺口。而英国《每日电讯报》的一项审计调查让我们看到外国的“月亮”也不太“圆”。
调查发现,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急诊科,顾问医生(consultant)留守急诊科的时间仅有59%,41%时间不在位。因此,急诊科留守的高职称的医生是接受过专科训练的初级医生,甚至在部分医院的急诊科,刚毕业一年的实习医生也在急诊科挑起了大梁。而在2013年英国急诊医学学院的调查报告中也提到,2013年英国急诊部注册登记的有699个专科医生岗位,有61%空缺。
英国急诊专科医生短缺的主要原因是许多医生在完成了3年初级急诊室培训后会选择到国外谋职、转到急症科室或者去全科医学、麻醉科等其他科室工作。据统计,澳大利亚西部有一半多的医生都是英国医科毕业生。
除了英国之外,还有哪些国家也面临着“医生资源稀缺”呢?
日本:医生数量严重不足,千人中仅2人从医
据日媒报道,目前的医生数量严重不足。日本每1000人中从事医生职业的仅有2人,这一数量远远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这对于老龄化日益加剧的日本来说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在过去36年间,日本所有大学均未开设新的医学系。对此大学方面给出的解释是“即便设立新医学系,厚生劳动省和文部科学省也不会批准”。而医生团体认为医生数量增加将加剧业界竞争,因此对医生数量的增加持消极态度。在老龄化日益加剧的日本,医学界若再不为此有所作为的话,将给日本带来巨大冲击。
此外,日本医生资源稀缺,但名医的收入并不是很高,反而是那些医术平平的医生工资却相当之高。对此,相关人士表示:“日本医院的工资是根据个人业绩来定,那些医术平平的医生会通过加班、给患者开大量药品、要求患者术后继续住院等方式来提高个人业绩,以增加自己的收入。”
德国:缺少2600名家庭医生2000名专科医生
医生少不仅仅是一个地区的问题,而是整个德国的软肋。按照医师协会的计算结果,目前全德国缺少2600个家庭医生和2000名专科医生,分别占家庭医生总数的5%以及专科医生的3%。
造成德国“医生荒”的原因有很多。德国是欧洲老龄化严重的国家之一,其医生群体也是严重老化,目前有44%的德国本土医生年龄超过50岁。而由于德国的医学专业是限制专业,德国大学的医学系对医学生的招收条件非常高,只有高中成绩非常出色的学生才有资格学医。更让德国政府头疼的是,德国的中青年医生不愿意在国内行医,许多医生“出走”美国、瑞士和北欧。因为,相比之下,德国的医生工作量太大,无法让医生们兼顾工作与家庭。
印度:一名肿瘤医生需顾及5000患者
癌症疾病在印度迅速蔓延,但有关该疾病的医护人员严重短缺。印度仅有2000名肿瘤医生需要照看大约1000万的病患。除此之外,在癌症治疗中起重要作用的外科肿瘤医生和化疗专家也相当紧缺。
印度仿制药在第三世界国家非常有市场,被称为穷人福音、药企死敌。其中出众的是“印度抗癌药物”,代购生意虽然并不合法,但屡禁不止。
由于受到肿瘤蔓延迅速、人们对肿瘤研究甚少、主治医生短缺、医院设备不齐全,再加上治疗费用逐渐上升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癌症日益成印度人民一大健康威胁。据悉,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印度医疗体系正艰难前行。
世界卫生组织(WHO)评估,未来十年,印度癌症患者将增加五倍,且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癌。依照之前几次印度癌症评估趋势,及时重新调整人增长政策,新增癌人口的比重依旧提高了30%。
据《柳叶刀》2014年报告,印度每年被诊断出的新增患癌人数为100万。“印度癌症治理基础设施不足的重要原因在于严重缺乏一定数量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医务人员,严重缺乏产生这些医务人员的培训设备。”印度全印医学院(AIIMS)评估显示,癌症发生率不断提高会增加癌症治疗的经济负担。癌症治疗费用是全年家庭收入的20倍。
虽然政府大力完善基础设施应对该疾病,但患癌人数与和专业肿瘤医生数量的巨大差距使得政府和私营医院为完善基础设施进行癌症治疗的扩张计划受阻。
澳大利亚:儿科医生紧缺
在我国,平均每1000名儿童只有0.43位儿科医生。而在南半球的澳大利也,儿科医生紧缺也是一个普遍现象。
每年澳大利也移民局需要从海外引进大量的儿科医生,一面对国内儿科医生不足的状况。但紧缺并不代表着对儿科医生从业资格的要求和引进海外人才时的要求会降低。澳大利亚对儿科医生的学历要求、从业经验和应为要求都很高。从澳大利亚高中升大学的录取分数线来看,医学包括儿科的录取分数线往往是学校所有学科中高的。高要求同时带来高收入,澳大利亚儿科医生目前的平均收入是14.9万澳币左右,约合70万人民币。这个数据高于眼科医生、放射科医生等医生类职业。
除了门槛高之外,澳大利亚的儿科医生工作压力也非常大。澳大利亚的儿科医生接的不是急活儿就是难活儿,平常的小病小痛到不了他们手里。
在澳大利亚医疗体系中,并不是孩子一生病就要去看儿科。通常来说,家长首先要带孩子去看自己的家庭医生,有点类似于国内的门诊医生,只有在家庭医生认为自己无法应付,需要专家来确诊的情况下,才会开具转借信,家长凭借转借信才能见到儿科医生。另一种情况是突发急诊,比如半夜突发高烧,家长也可以带着孩子直接去儿童医院急诊室。所以,通常情况下,儿科医生面对的不是较为复杂的病情,就是特别紧急的状况,担子非常重。
北京天民针刀医学研究院,专注于小针刀培训、小针刀进修学习、小针刀临床治疗,重点支持针刀临床诊疗技术的普及与推广,拥有全国前沿的针刀整体松解术规范诊疗技术。
网址:http://www.zhendaoyx.com/
免费咨询电话:4008-945-120
培训及临床中心:湖北中医药大学黄家湖西路特一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