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3-19文字来源:未知点击数:
通过多年临床经验,结合颈椎病的特殊病理基础,在颈椎病的针刀治疗中首次提出辨位定点针刀松解术。临床上颈椎病大多为混合型,针刀治疗时我们根据临床症状将颈椎病分为上位、颈中部及下位颈椎病,如眩晕、头痛、耳鸣、视力模糊、失眠、后枕部的疼痛、酸困等,其病变部位主要在上下项线之间,其次在上位颈椎的后关节突、棘突等部位,提出了“颈七刀松解术”;如患者出现颈部酸困、疼痛,僵硬不适症状时,提出了“颈六刀松解术”;若出现上肢的症状,如肩、臂、手指的疼痛麻木,其病变部位主要集中在——C4~T1后关节、横突,中、后斜角肌止点、肩胛骨(内上角、冈上窝、肩胛冈、冈下窝)、肩关节盂外侧和盂下、肩峰下和三角肌下滑囊、肱骨内外上髁等部位,临床上可根据病人不同的临床表现,选择松解部位。
一、针刀闭合松解术适应证
1.各型颈椎病均可行针刀闭合型手术治疗,包括脊髓型。也就是说,除5%左右不全瘫痪的病人外,95%以上的颈椎病均适合针刀闭合型手术治疗。
2.病情重,年龄大,被拒绝手术治疗者可考虑针刀闭合型手术治疗。
3.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疾病等慢性病者,只要适当控制病情后,均可行针刀闭合型手术治疗。在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消除紧张、恐惧心理后,针刀闭合型手术操作对病人的干扰较小,并不会给病人增加多少负担,事实证明是可行的。
二、针刀闭合松解术禁忌证
1.四肢不全瘫痪,骨性改变严重,估计通过软组织针刀闭合型松解手术不能取得疗效者。
2.身体状态极度不佳者且有大小便失禁者。
3.经针刀闭合型手术系统治疗疗效不佳,有进展、恶化者。
4.并发有严重内脏病,如严重高血压、糖尿病等而无法控制者。
5.精神病患者。
三、体位
患者取俯卧位,双手置于床面,上下叠放,头呈前屈位,将额头置于手背部,上胸部可垫枕,头低位,项部充分暴露,保证呼吸畅通。
四、针刀闭合松解步骤
(一)【颈七刀松解术】
患者若出现眩晕、头痛、耳鸣、视力模糊、失眠、后枕部的疼痛、酸困等上位颈椎的表现,其病变部位主要在上下项线之间,其次在上位颈椎的后关节突、椎枕肌、C1横突、C2棘突旁,针刀松解术应按照颈七刀操作。
定点
头后大直肌与头上斜肌止点—枕外隆凸旁开2cm、再向下2.5cm±0.5cm的范围内左右各定一点(分别记为压痛点1、2)。头后大直肌与头下斜肌起点至C2棘突外侧骨缘,左右各定一点(分别记为压痛点3、4)。C3-4棘突间定1点(记为压痛点5)、左右旁开2.0cm±0.5cm范围内即关节突关节各定1点(分别记为压痛点6、7),共7点。(图2-7-1、图2-7-2)
2.操作步骤
(1)头后大直肌与头上斜肌止点(压痛点1、2):
刀口线与颈椎纵轴平行,刀体与项下部皮肤约成30°角、与枕骨下项线骨面垂直,快速刺入皮肤,直达骨面,纵行疏通剥离,对刀下发紧、有软组织明显病变者,可将刀口线掉转90°,纵切2~3刀,刀下有松动感后出刀。
(2)头后大直肌与头下斜肌起点(压痛点3、4):刀口线与颈椎纵轴平行,刀体与C2棘突外侧骨缘垂直,快速刺入皮肤,直达C2棘突外侧骨缘骨面或稍浅,行纵行纵切疏通剥离,刀下有松动感后出刀。
(3)棘突间点(压痛点5):
刀口线和脊柱纵轴平行,深度1cm左右,当刀下感到坚韧,患者诉有酸感时,即为病变部位,先纵行剥离1~2下,再将针体倾斜和脊柱纵轴成30°角,在棘突的上缘,沿棘突矢状面纵行剥离1~2下,出刀。
(4)关节突关节点(压痛点6、7):
刀口线与躯干纵轴平行,刀体与关节突骨面垂直,快速刺入皮下,直达颈椎关节突关节或稍浅,纵行纵切或横行纵切疏通剥离,切开1~2刀即可。
(二)【颈六刀】
若患者出现颈部酸困、疼痛,僵硬不适症状时,常规按颈六刀操作。
1.定点
在颈椎X线片病变(间隙变窄、颈椎不稳或骨赘形成、钩椎关节骨质增生、韧带钙化)显示相对应椎体或查体阳性压痛椎体的棘突间定1点(记为压痛点1)、旁开2.0cm±0.5cm范围内即关节突关节左右各定1点(分别记为压痛点2、3),在其上位或下位棘突间定1点(记为压痛点4)、旁开2.0cm±0.5cm范围内即关节突关节左右各定1点(分别记为压痛点5、6),共6点。如图2-7-3、图2-7-4。
2.操作步骤
棘突间点、关节突关节点针刀操作同上位颈椎病棘突间点及关节突关节点操作。
(三)【其他伴随症状的松解步骤】
如患者出现肩、臂、手指的疼痛麻木,其病变部位主要——C4~T1后关节突、横突,中、后斜角肌止点、肩胛骨(冈上角、冈上窝、肩胛冈、冈下窝)、肩关节盂外侧和盂下、肩峰下和三角肌下滑囊、肱骨内外上髁等部位。如患者出现肩、臂、手指的疼痛麻木,其病变部位主要——C4~T1后关节突、横突,中、后斜角肌止点、肩胛骨(冈上角、冈上窝、肩胛冈、冈下窝)、肩关节盂外侧和盂下、肩峰下和三角肌下滑囊、肱骨内外上髁等部位。
1.定点
可在C4-5、C5-6、C6-7棘突间、关节突关节处、T5、T6、T7棘突间、肩峰下、喙突、肱骨小结节、肱骨大结节、结节间沟、肱骨小结节嵴、肱骨大结节嵴、小圆肌、大圆肌、冈上肌、冈下肌的起止点、肩胛提肌、菱形肌(肋骨面点肩胛骨内侧缘与肋骨的交叉部压痛点)等处选取阳性压痛点(图2-7-5)。
2.针刀操作
其中棘突间点及关节突关节处点操作同前,不一一赘述。
(1)肩峰下点:在肩峰与肱骨头之间的凹陷处,相当于肩峰下滑液囊部位。刀口线与肱骨纵轴平行,刀体与肱骨干成80°~90°角刺入,直达肩峰骨面,纵行疏通与横行剥离2~3刀;稍提起刀锋,向关节间隙方向刺入关节腔20mm左右,行通透剥离2~3次。刀下有松动感后出刀。
(2)喙突点:左手拇指下压至喙突外缘,刀口线与喙突外缘韧带纤维平行,针体紧贴拇指甲刺入,至喙突骨面纵行疏通剥离,若刀下阻力较大(喙肱韧带挛缩),则将刀口旋转90°,纵切2~3刀,刀下有松动感后出刀。
(3)大结节点:该处从上直下依次为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腱的附着点,压痛阳性点刀口线与肱骨纵轴平行,
针刀垂直与大结节骨面刺入直达骨面,纵行通透剥离2~3次,刀下有松动感后出刀。
(4)小结节点:该处是肩胛下肌、喙肱韧带、盂肱韧带的附着点,刀口线与肱骨纵轴平行,针刀与小结节骨面垂直刺入直达骨面,纵行通透剥离2~3次,刀下有松动感后出刀。
(5)盂下结节:该处肱三头肌长头附着点。刀口线与三头肌长头纤维方向一致,针体与盂下结节骨面垂直,直达骨面后纵行疏通剥离,刀下有松动感后出刀。
(6)肱骨小结节嵴点:即背阔肌大圆肌止点,在肱骨小结节的下后方。刀口线与肢体纵轴平行(与背阔肌肌纤维几乎垂直),刀体与骨面垂直刺入,直达骨面,做腋后壁小结节腱附着点处松解,切开2~3刀,纵行疏通剥离,刀下一定要有松动感出刀。
(7)肱骨大结节嵴点:即胸大肌止点。刀口线与肢体纵轴平行(与胸大肌肌纤维走行方向几乎垂直),刀体与骨面垂直刺入,直达骨面,做纵行疏通剥离2~3刀。如果肌腱十分紧张硬韧,切开剥离数刀,刀下一定要有松动感出刀。
(8)小圆肌起点:即肩胛骨外侧缘背面中1/3部压痛点。刀口线与小圆肌肌纤维平行,刀体与肩胛骨骨面垂直快速刺入,达肩胛骨外缘骨面,做纵行疏通剥离,亦可调转刀口线与肩胛骨缘平行,切开肌腱1~3刀,刀下有松动感后出刀。
(9)大圆肌起点:即肩胛骨外缘背面下1/3部压痛点。刀口线与大圆肌肌纤维平行,刀体与肩胛骨骨面垂直快速刺入,直达肩胛骨外侧缘骨面,做纵行疏通剥离,亦可调转刀口线与肩胛骨缘平行,切开肌腱1~3刀,刀下有松动感后出刀。
(10)冈上肌、冈下肌、肩胛提肌、菱形肌等处的痛点。其中冈上窝点:一手拇指按住痛性结节的骨面,刀口线与冈上肌纤维平行,快速刺入皮肤,直对痛性结节骨面刺入,深度达骨面。纵行疏通剥离。若痛点分散,其他定点仍按上述方法操作,刀下有松动感后出刀;冈下窝治疗:刀口线与冈下肌纤维平行,刀体与冈下窝骨面垂直,快速刺入后直达骨面,横行横切疏通剥离;肩胛提肌的损伤则定于肩胛骨内上角,一般只定1点,首要问题是扪清肩胛骨内上角骨面,否则易形成气血胸,先左手拇指扪清肩胛骨内上角并压紧,由指甲缘进刀,刀口线与肌纤维平行,刀体与骨面垂直刺入,匀速推进达骨面,行纵行疏通剥离,刀下有松动感后出刀;棘突旁点:在菱形肌脊椎棘突附着点的痛点进刀,刀口线与躯干纵轴平行,刀体与脊柱侧皮面约成90°刺入达棘突侧面,深入棘突顶下5~10mm处,行纵横剥离,刀下有松动感后出是扪清肩胛骨内上角骨面,否则易形成气血胸,先左手拇指扪清肩胛骨内上角并压紧,由指甲缘进刀,刀口线与肌纤维平行,刀体与骨面垂直刺入,匀速推进达骨面,行纵行疏通剥离,刀下有松动感后出刀;棘突旁点:在菱形肌脊椎棘突附着点的痛点进刀,刀口线与躯干纵轴平行,刀体与脊柱侧皮面约成90°刺入达棘突侧面,深入棘突顶下5~10mm处,行纵横剥离,刀下有松动感后出刀。菱形肌止点损伤则定于肩胛骨内侧面相对应的肋骨面的压痛点上,首先要摸清楚骨面,不要盲目进刀,否则易形成气血胸,危及生命,肋骨面点:肩胛骨内侧缘肋骨面进针刀,先以手指扪清骨面并压紧,由指甲缘进刀,刀口线与菱形肌纤维平行,刀体与骨面垂直刺入,匀速推进达肋骨面,行纵行疏通,横行剥离,刀下有松动感后出刀。
五、注意事项
1.注意操作安全
在上项线、肋骨面进刀时,一是要准,一定要对准骨面,二是要稳,刀体应与骨面呈垂直角度,将进刀点皮肤固定,紧贴固定指端进刀,不可上下滑动,以免进入枕骨大孔或肋间隙,造成不良后果,危及生命。
2.选取适当松解部位
并非所列各点每次均行行针刀治疗,而只是选有病变部分点做治疗,或有计划地分期治疗。
3.选取适当松解方法
对于肌损伤的疏通、剥离应操作轻柔,一般一次即可。这样,既可达到松解的目的,又可减少出血或血。
六、疗程安排
颈椎病是疑难治的疾病,针刀闭合型手术治疗要有一一个过程。因此,应有比较周到的安排。适宜频率为每五天治疗一次,连续治疗三次为一疗程,每次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第十五天、第三十天均作疼痛及功能障碍评估。
七、针刀术后护理
术后无菌创可贴贴敷伤口,按压伤口防止出血术后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或皮下血肿,做好术后指导和康复指导。
上一篇:膝关节腔内注射治疗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