臀中肌损伤是临床常见的软组织损伤之一,但由于病损局部的症状常被其反射区产生的症状掩盖而导致漏诊或误诊。临床上一些不明原因或按常规治疗效果欠佳的小腿、足、踝部的疼痛和不适,多与臀中肌的损伤有关。笔者对2008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58例臀中肌及其筋膜损伤患者采用手法配合小针刀松解治疗均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小针刀疗法
1 临床资料
本组58例中,男30例,女28例;年龄大的59岁,小的21岁,平均45岁。病程半个月至数年不等,患者均符合《软组织损伤与脊柱相关疾病》中臀中肌损伤的诊断标准[1],均属慢性损伤范围。其中40例持有CT或MRI片,均显示不同程度的腰椎间盘膨出或突出,而以腰椎间盘突出症前来就诊。
2 方法
2.1 手法治疗
先沿臀中肌前外侧或后侧纤维处的痛性条索状物自上而下顺向理按3-5遍,然后在腰部行揉按法同时点压肾俞、大肠俞,以达到放松腰肌、改善循环、益肾壮腰之目的,然后双手拇指重叠,按准劳损部位及反应物,垂直肌筋方向来回弹拨,同时按压环跳,以达到拨离粘连、解除痉挛的目的,再用双掌重叠抱揉病损部位,揉拿下肢,按承扶、委中、承山等穴行放松手法,患者仰卧位,医者一手按患侧膝,一手握踝,使患者屈膝屈髋,再使髋内收内旋,小腿外展内旋,然后牵抖下肢,手法完毕。小针刀松解当日除外,每日手法治疗1次,每次30min,7次为1疗程。
2.2 针刀松解术
患者取俯卧位,术者先在患侧臀中肌附丽区用拇指按压,寻找敏感压痛点或有条索、硬结改变处,以龙胆紫标记定位作为进针点,一般取1-2点即可。继之患处皮肤常规消毒,铺小孔巾,术者戴无菌手套,取汉章Ⅰ型2号针刀,在标记处使刀口线与臀中肌走行方向平行进针刀深达骨面(针尖透达病变组织时多有硬韧难以通过之感),此时即持刀柄施以纵行切割,纵行摆动及横行摆动等复合的内手法,此时局部有酸胀或酥麻感,并可牵涉至患侧下肢。然后出针,以无菌敷料覆盖针孔,胶布固定,每周1次。
3 结果
3.1 治疗评定标准[2]
痊愈:臀中肌附丽区及其邻近区域疼痛、压痛消失,触摸时臀部硬结、条索状改变消失,患侧下肢痛麻及凉感消失,患臀及患侧下肢沉紧感消失。下肢外展及站立行走均无任何不适,活动正常。随访2个月以上症状无反复。显效:臀中肌附丽区及患侧下肢痛麻及凉感基本消失,局部压痛消失,硬结、条索状改变基本消失下肢站立行走及外展活动正常但患臀及下肢劳累后尚有轻微酸痛。无效:患臀及下肢痛麻等症状及压痛等体征均无改善,患侧下肢活动功能无改善。
3.2 治疗结果
每位病人治疗1-3个疗程,平均2个疗程,对58例患者均进行2-10个月的随访,痊愈40例,占69.0%;显效17例,占29.3%;无效1例,占1.7%,总有效率为98.3%,疗效满意。
讨论:
此病的发生有急慢性两种,急性损伤一般有明显的外伤史或慢性损伤受诱因刺激突发为病,在臀中肌筋沟处能摸到病理反应物(如肿块、条索状物等),患者臀部疼痛剧烈,呈刺痛、撕裂痛、烧灼痛,行走、翻身或下肢抬高困难;慢性损伤患者多因不明原因或足踝部损伤后(尤其是足内翻扭伤)相当长一段时间,小腿、足踝部、跖拇关节疼痛和不时自觉腿部发凉,胀痛,腰胀痛,但无明显压痛点和下肢放射痛,下肢呈放散性疼痛,多不过膝重者至小腿,腰部前屈受限,按常规治疗收效其微,局部检查于臀中肌前外侧或后侧纤维处可触及痛性条索状物,压之疼痛并可往同侧膝关节及远肢体放散,臀中肌位于臀大肌的深面,起于髂嵴外侧,止于股骨大转子,其神经支配是源于腰4、5和骶1的臀上神经,此肌收缩时能外展和内旋大腿,是髋部主要的外展肌之一,单足站立时,此肌能保证骨盆在水平方面的稳定,与维持人们正常的站立和行走功能关系很大,基于臀中肌所处的位置和功能,人们在日常的生活、运动和劳作中易造成此肌的损伤,尤其是在以髋部为顶点的躯干侧方摆动(如足内翻扭伤时,因重力作用,同侧髋部往侧方扭摆)和以髋部为轴心的腰臀部扭转(如投掷动作),常导致此肌的劳损和牵拉伤,只是由于臀大肌和阔筋膜张肌的强有力代偿,臀中肌损伤引起的部分功能障碍,未产生明显的局部症状而被人们忽略,然而,损伤是客观存在的,臀中肌病损所产生的病理冲动,经腰4、5和骶1脊髓节段反射引起腰部及同侧膝关节以及远肢体的疼痛或麻胀症状[3]。臀中肌损伤属中医学之“伤筋”或“痹证”范畴,损伤致局部经气痹阻不通,气血运行不畅,甚至气滞血瘀;故其同侧肢体失于濡养而见疼痛不适,活动困难。《千金方》云:“凡病皆由血气壅滞不得宣通,以痛为腧”,通过手法按摩配合针刀松解治疗,达到通经活络,拨离粘连,改善组织供养,排除代谢物堆积的作用,使经络畅通,阴平阳秘,气血运行通畅,组织得以恢复,遂达到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