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刀微创治疗脊髓损伤后遗症
发布时间:2017-08-02文字来源:未知点击数:
脊髓损伤的诊断
脊髓损伤主要表现为双下肢或四肢的运动、感觉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脊髓完全横断
自损伤平面以下各种感觉完全丧失,高位颈胸髓完全损伤时在脊髓休克期过后表现为痉挛性瘫痪,自主运动缺失、肌张力高、腱反射亢进、锥体束征阳性;而脊髓末段则为弛缓性瘫痪,表现为肌张力减低、腱反射消失。伴有双下肢疼痛、肌萎缩。发病早期可出现尿潴留、大便秘结或失禁,后期多为尿失禁。多有会阴部及肛门区感觉部分或全部消失。病灶以下皮肤温度降低或增高,发汗功能亢进。
脊髓不完全横断
比较多见,以脊柱病引起的损伤为著。临床表现可因损伤平面的高低和损伤程度的轻重不同而有所差异。若存在脊髓休克,在其过后仅有部分脊髓功能可以恢复,若无脊髓休克,在临床上早期即可诊断出感觉、运动、反射、括约肌及植物神经功能的丧失程度。而脊柱退行性疾病造成的脊髓损害则为进行性加重。尚有脊髓损伤平面以下区域皮肤粗糙,少汗或无汗,指(趾)甲枯萎,晚期肌肉萎缩。脊髓半侧损伤时表现同侧深感觉和运动障碍,对侧痛温觉障碍。
辅助检查:脊柱X线检查可发现有无骨折或脱位;CT及MRI检查可以判定脊髓损伤的程度。肌电图可用来检查运动单位的肌纤维电位活动,并可根据电位改变的形状、分布和范围来协助推测脊髓损伤的性质和部位。
现临床多以康复期治疗为主,单纯的功能康复训练效果往往欠佳,以针刀疗法为主配合康复训练综合性的对脊髓损伤患者进行治疗,可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对痉挛的治疗
①神经触激术:
体位:俯卧位,腹下垫枕。
定位:确定两侧髂嵴高点并向尾部下移3cm做水平线与背正中向患侧旁开5cm的垂直线的交叉点作为进针刀点。
要求定位时的体位要与施术时的体位一致。应用体表金属标记物x线平片定位法定位将更为准确,并可显著提高一次施术的成功率。
施术方法:用3号针刀,经定点处垂直皮肤刺入,深达腰5横突骨面,然后稍退针刀向尾侧倾斜,使针刀滑过腰5横突上缘有明显落空感时说明针刀已进入腰大肌间隙。固定针刀深度进行纵向、横向摆动针刀以加强触激,以病人大耐受为度。
②颈交感神经触激术
体位:俯卧位,双手放置前额处,颈部伸展。
定位:依据X线平片标志线定位、测量、体表定位。在枕骨隆突下,C2~C3棘突正中线旁开约2.5cm定点。
施术方法:
1、左手拇指按压住定位处,深部有骨质感觉。固定按压防止皮肤滑动、错位。
2、右手持针刀在左手示指紧贴甲垂直进针刀,深达3cm处可触及C2横突骨质。
3、针刀在横突骨面上划向其末端再进针刀0.5~1cm摆动针刀体出现酸麻胀或放射至耳后感退出针刀至皮外,压迫2~3分钟,创可贴外敷。
4、观察3~5分钟,病人无不适反应,即可进行对侧刺激。
③臂丛神经处触激术
适用于上肢痉挛为主疾病。以腋路臂丛处神经触激手术入路为例
体位:仰卧位,头偏向对侧,患侧上肢外展90°,肘屈曲,前臂外旋,手臂贴床枕于头下。
定点:先在腋横纹处触摸到腋动脉搏动强点作标记,其两侧作为进针刀点。
施术方法:在动脉搏动强点外侧(或内侧),垂直刺入皮肤进针刀,突破腋动脉鞘时,可有一落空感,并可见针刀随动脉搏动而摆动,固定针刀深度小幅度摆动针刀体,以加强触激。注意一定要按照加压分离法进针刀,以免损伤腋动脉。术后按压针孔3-5分钟。
④坐骨神经触激术
适用于下肢痉挛为主疾病
体位:健侧卧位。健侧腿伸直,患肢向前屈曲至脚跟能放置在健侧膝部。
定位:髂后上嵴与大转子连线中点向下3cm为进针刀点。
施术方法:用1号或2号针刀在定点处垂直刺入达坐骨切迹,出现酸、麻、胀放射感后固定针刀深度并纵、横向摆动针刀加强触激。
体位:仰卧位。大腿伸直。
定位:股骨大转子突出处下3cm为进针刀点。
方法:用2号针刀在定点处垂直皮肤刺入深达股骨后外侧缘,然后向后调整进针刀方向,继续深入至出现酸、麻、胀放射感后固定针刀深度并纵、横向摆动针刀加强触激。
体位:俯卧位。
定位:腘窝上7cm股二头肌内侧缘处为进针刀点。
方法:用2号针刀垂直皮肤刺入,深度达骨面出现酸、麻、胀放射感后固定针刀深度并纵、横向摆动针刀加强触激。
脊髓损伤后的痉挛状态是由于损伤平面以下反射弧处于高度兴奋状态所致,表现肌张力增高,多伴有抽搐。多在伤后1~2个月出现。3~4个月可发展到中高度。痉挛还受损伤平面的高低及损伤程度的影响,平面越高,痉挛越重。
痉挛的特征:临床上对痉挛的界定性特征是:“检查者被动牵伸某一肌群时体会到的过大的阻力,且随着牵伸速度的加快而增加”。痉挛是上运动神经元受损的重要临床体征,表现为肌肉张力增高,深肌腱反射活跃甚至亢进,这是因为缺乏上位中枢的抑制所致。
解除痉挛,恢复或改善肌力平衡,矫正肌肉、关节或骨胳的挛缩畸形,使上肢发挥或重建手的抓、捏、拿作用,使下肢恢复站立的姿势与步态。应用神经触激术可减轻或解除肌痉挛。其机制大概是通过针刀触激神经而诱发动作电位,使神经传导速度增加其去极化会沿着脊髓和感受末梢两方向传导,冲动上行兴奋大脑皮质产生下行调控通过脊髓前角释放抑制性冲动抑制γ-运动神经元的兴奋从而起到抑制神经对肌肉的传入冲动而减轻或消除肌痉挛达到治疗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