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网眼理论”?
发布时间:2018-12-05文字来源:未知点击数:
“网眼理论”是张天民教授根据疾病整体病理构架的特点所提出的,用以阐述慢性软组织损伤、骨质增生及慢性内脏疾病病理机制的基本理论。它是以人体弓弦力学解剖系统为基础,当人体所受到的异常应力超出人体自我代偿与自我修复能力时,形成以弓弦结合部软组织的粘连瘢痕为点,以此处各软组织(弦)走行方向为线,在冠状面、矢状面、水平面形成立体网络状的粘连瘢痕挛缩的病理构架。我们可以将它形象地比喻为一张渔网,渔网的各个结点就是弓弦结合部(软组织在骨骼的附着点)和弦的应力集中部位(同一平面软组织之间的交叉部位).这些部位是粘连、瘢痕和挛缩集中、病变重的部位,是慢性软组织损伤病变的关键部位(图1-16)。
图1-16 渔网的结构示意图
我们以一个渔网中的某一部分为例进行分析。在某一个网眼ABCD的其中一个点A处施加一个拉力F,根据力学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我们可以将此力分解为F
1、F
2,因为力是可以移的,因此这两个力是作用于线AB、线AC上的,故可以带动线AB、线AC,以此类推可以带动整个网中其他网线的运动,从而拉动了整个网。因此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运用针刀打开疾病病理构架中的关键结点,再辅以手法轻微的旋转肩关节,就可以拉开整个肩部立体病理构架,再经过人体的自我代偿与修复,肩周炎的临床症状就可以逐渐消失,因而也就治愈了此病(图1-17)。
图1-17 渔网的受力分析示意图
由于软组织的附着部位不同,同个骨骼又有多个软组织的附着,而这些软组织的行经路线也是各不相同,所以就形成了以软组织在骨骼的附着点为结点,以软组织的路线为网线的立体网络状病理构架。
慢性软组织损伤是人体对软组织损伤的自我修复和自我代偿的结果。当人体某一软组织受到异常应力的作用后,首先在病变部位造成局部的出血、渗出,人体会通过自身的调节系统,利用粘连、瘢痕对损伤部位进行修复。如果这种修复代偿了局部所受的异常应力,那么人体就不会出现临床症状。如果人体不能通过粘连、瘢痕和挛缩对抗软组织的异常应力,就会导致软组织的力平衡失调,导致临床症状的产生。由于同一骨平面有多个软组织的附着,一个软组织损伤后就会以此为点,引起周围软组织的连和瘢痕,导致周围软组织的受力与异常。而同一骨平面所附着的软组织的行经路线各不相同,又会引起这些多个软组织的粘连、瘢痕和挛缩,从而形成一个以点成线,以线成面,以面成体的网络状病理构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