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髂关节错位是下腰痛的原因之一
发布时间:2022-03-26文字来源:未知点击数:
下腰痛来的猝不及防,让我们一起来见识一下下腰痛的一个原因,那就是经常出现却又不甚了解它前世今生的名词——骶髂关节错位(也有其他的名词在外文文献上查阅的多为dysfunction,可以理解为紊乱吧~)
骶髂关节
骶髂关节由髂骨的耳状面与骶骨的耳状面构成。关节面扁平,彼此对合非常紧密,属平面关节。关节囊紧张,紧贴于关节面周缘,其周围有许多强韧的韧带加强,关节腔狭小,呈裂隙状,因而骶髂关节活动性很小,有利于支持体重和传递重力。于老年部分关节面融合,关节活动基本上消失。骶骨和髂骨相接的关节叫骶髂关节,是骨盆环的组成部分,有正常的关节囊及坚强的韧带包绕增加其稳定性,正常情况下该关节活动度很小,主要是支持体重和缓冲活动时带来的震动,该关节有正常的滑膜、软骨,临床上好多的疾病都可以累及到此关节,甚至首发于此,并具有一定的特征,例如强直性脊柱炎、银屑病性关节炎、骶髂关节致密性骨炎等等。
骶骨两侧与髂骨形成骶髂关节,前部有关节软骨和滑膜,关节间隙宽度一致,关节面清楚锐利;后部是韧带性的,关节间隙稍宽而不规则,关节面薄而不锐利。儿童期骶髂关节前、后两部无明显区别,关节间隙较宽,前后间隙宽窄一致,关节缘轮廓模糊。正常骶髂关节横断CT
A:成人,显示髂骨(I)、骶骨(S)及其间的骶髂关节间隙,前部间隙(a)宽窄一致,关节面清楚锐利,后部间隙(p)宽而不规,关节面薄而不锐利。
B:13岁男性儿童,显示骶髂关节间隙较宽,前后间隙宽窄一致,关节面轮廓模糊
1、韧带:
(1)、骶髂骨间韧带:骶髂骨间韧带为众多短而坚强的纤维束,位于关节软骨之后,为骶髂后韧带所覆盖,纤维的方向杂乱,是两骨之间充填于关节后方与上方不规则间隙的主要连结结构。
(2)、骶髂后韧带:骶髂后韧带为坚强的纤维束,从骶外侧嵴向外斜至髂骨,加强关节后部。分为长、短两部,短韧带的纤维近乎水平,长韧带斜行,在短韧带的浅面向下与骶结节韧带融合。
(3)、骶髂前韧带:骶髂前韧带为宽薄的纤维束,是关节囊前方增厚的部分,内侧起自骶骨盆面的外侧,向外止于髂骨耳状面的前缘和耳前沟。仅在关节上部存在,具有防止髂骨外旋的作用。
(4)、骶结节韧带:骶结节韧带为一坚强的纤维束,起点较宽,一部与骶髂后韧带相融合,由髂后上棘和髂嵴的后部向下止于坐骨结节,其附着处由坐骨结节沿坐骨支前延为镰状突。部分臀大肌起于此韧带下部的纤维,一部与股二头肌的起点相混。该韧带作为骨盆出口的后外侧界,亦作为坐骨小孔的下界。
(5)、骶棘韧带:骶棘韧带呈扇形,甚为坚强,韧带的基底由骶尾骨的侧面向外止于坐骨棘,其后部为阴部神经所越过。此韧带介于坐骨大、小孔之间,作为二孔之界。由臀部观察,位于骶结节韧带的深面。骶棘韧带前部为肌性,与尾骨肌相连,通常认为是尾骨肌退化的部分。骶结节韧带及骶棘韧带使骶骨稳定于坐骨结节及坐骨棘上,防止骶骨在髂骨上向后转动。
2、骶髂关节的血供和神经支配:骶髂关节血供来自臀上动脉、髂腰动脉和骶外侧动脉的关节支,神经来自臀上神经的关节支和第1~2骶神经后支
骶髂关节与腰痛
骶髂关节疼痛的诊断尚无明确的标准,由于其具有多变性,不同的个体临床表现差异较大,从而造成了诊断的困难。尽管如此,疼痛表现、物理检查、影像学检查仍然是临床上诊断骶髂关节疼痛的主要依据。疼痛表现:骶髂关节疼痛的表现形式较为多样,其原因主要在于骶髂关节解有复杂的解剖结构和广泛的神经支配。有研究认为,髂后上棘周围10cm×3cm内的严重疼痛,往往来源于骶髂关节疼痛。但骶髂关节疼痛分布个体差异较大,希望通过疼痛的表现来准确诊断骶髂关节疼痛,区分盘源性疼痛尚缺乏可靠的依据。下腰痛是临床最为常见的一个症状,这是由于活动的腰椎和相对固定的骨盆的连接,使得这个部位应力比较集中,容易出现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腰背肌筋膜炎、小关节紊乱综合症等,但有些时候这种疼痛还反应了另外的一些不太常见疾病,所以还是要引起注意的
注:箭头是力的(站立)传导方向;坐位时则由坐骨向上传导。
骶髂关节错位
骶髂关节是骨盆中的能动关节,它有完整的关节结构,但活动范围微小,关节面不平,有凹陷和隆起互相咬合,借以稳定关节。它的稳定性又依靠坚强的骶髂前后韧带和骶髂间韧带加强。一般没有强调外力,骶髂关节是不易错缝的。脊柱所承负的重量必须通过两侧骶髂关节才能传达到下肢,而来自足底或坐骨结节的力量也必须通过骶髂关节才能达到躯干。正常的骶髂关节只有少许的前后旋转活动,以缓冲弯腰和负重时脊柱索承担的外力。
骶髂关节的结构具有双重性。该关节一部分属于纤维连结,另一部分属于滑膜连结。在骶粗隆与髂粗隆之间的缝隙为纤维所填充。承受压力、传递重力以及缓冲支撑反作用力的主要是该关节的纤维部。此部韧带除了人体在卧位状态外,经常处于重压之下,易于损伤,一旦骶髂关节纤维部损伤,滑膜连结难以维持关节的完整性。
青春后期的女性,此关节的活动范围增加,到妊娠最后3个月尤为显著,分娩后3~5个月可完全恢复。由于女性在生理上的特点,故患骶髂关节疾病者较男性多。
错位产生的原因
骶髂关节疼痛往往由骶髂关节及其附属结构的损伤造成,导致骶髂关节损伤的因素主要包括轴向负载及旋转负载。有研究表明,任何关节囊、韧带、软骨面及其周围附属结构的损伤均可导致不同程度的疼痛。
某些情况下会产生骶髂关节错位:如超过生理活动范围以外的扭转、强大的外力和妇女怀孕期间体位不正或体质虚弱扭伤。关节面微小的错位,使关节周围的关节囊、韧带被拉紧,进而使该关节不能自行复位;或关节内负压增高,将滑膜吸入关节腔内,阻碍关节自行复位。
01
外力作用
本病多由间接暴力,包括突然的旋转力、牵拉力、侧向传导力等急性外力以及长期的肌腱侧面牵拉等慢性外力而造成。在一定方向暴力作用下,可使股直肌、股后肌、股四头肌等牵拉引起骶骨或髂骨移位。创伤所造成的骶髂关节错位在临床中也属常见。最常见于车祸撞击腰骶部后,单侧臀部呈半仰卧位突然坠地,或高处坠下单侧臀部呈半仰卧位着地或单足猛力着地,使骶髂关节过度前后旋转,将髂骨向上内方推引起错位。
02
性别因素
妇女经期、怀孕、分娩和产后,由于内分泌的变化,使得包括骶髂关节周围韧带在内的骨盆韧带松弛,造成骶髂关节不稳。在分娩过程中,胎儿对骨性产道的挤压,腹直肌及腹外斜肌的强力收缩、牵拉耻骨上附着点,都可通过暴力传达,使骶髂关节骨错位。分娩后松弛的韧带未完全恢复,此时劳累,轻度的扭伤及碰撞伤等都可发生骶髂关节错位。此与祖国医学产后气血虚弱,血不荣筋,筋不束骨理论相符合。
03
年龄因素
中老年骶髂关节错位,多原因不明者,可能是由于慢性劳损、老化和退行性变所致。内分泌失调、韧带松弛、关节退行性变,从而使关节松弛引起本病。年老、体弱多病、肥胖、活动量少或长期久坐,使骶髂关节负重增加,肌张力弹性减弱,拉应力下降,导致骶髂关节失去正常稳定性,是产生骶髂关节骨错位的主要原因
如何诊断
在《急性骶髂关节紊乱临床检查新方法的应用效果评价》中提到6 s检查试验,认为,6 s检查试验是一种简单、快捷、实用、灵敏度和特异度高的诊断方法,医生可利用其对骶髂关节紊乱进行初步诊断以及评价复位效果,病人也可以用此方法自我快速诊查以排除骶髂关节紊乱。(方法:被检查者采取平躺姿势,双手臂抱于胸前,双脚与肩同宽,膝伸直位,足尖朝上,保持正常呼吸;分别先后缓慢举起左、右腿以及双腿,每次举腿后均要回到初始位置,足举起至离床面10 cm即可,每个动作约2 s,分别记录单腿和双腿离开床面时是否能诱发出病人腰骶部的不适感或脚是否能轻松离开床面等情况。以下两种情况为阳性:举单腿无任何不适感,而举双腿时出现了不适感或者无法举起双腿;举单腿有不适感,但举双腿时明显重于举单腿时或者无法举起双腿。)但是仍然需要根据致伤原因、临床症状、医生的检查与临床经验综合判断。注意要与腰椎间盘突出症及梨状肌综合征、臀上皮神经损伤、前列腺炎、产后妇科疾病或腰部错位等疾病鉴别~
如何康复
运动控制训练法
在《运动控制训练对生理性骶髂关节功能紊乱的疗效》中对患者进行了单纯治疗和单纯治疗基础上增加核心训练的方法,研究结果显示运动控制技术对骨盆的恢复及持久稳定起着促进作用(单纯训练:如患者诊断类型是左侧髂骨旋后的功能失常,治疗时患者右侧卧位采用肌肉能量技术,操作者通过患者髂肌等下肢前部肌群的等长收缩,使腘绳肌等下肢后部肌群放松,调整其髂骨向前旋转;同时配合呼吸,患者吸气时放松,呼气末操作者以冲击手法,定点于髂后上棘从后向前推,调整髂骨顺时针旋转;髂骨旋前的功能失常MET的收缩放松肌群操作相反,定位点在坐骨结节,逆时针旋转调整。1次/d,10 min/次,每名患者均调整2次)
很多小伙伴没有到错位那一步,只是久坐导致的下腰痛建议加强核心肌群训练,或者当作是平时久坐的放松训练也可缓解下腰痛的症状。
传统推拿
推拿治疗不仅可以松解相关肌肉,改善肌肉组织力学特性,恢复骶髂关节动力性稳定,还可以恢复骶髂关节的运动功能,从而达到恢复骨盆的正常结构和稳定性的目的。举例:范炳华等独创蛙式四部扳法,并结合常规放松手法和腰椎斜扳法治疗骶髂关节紊乱症。蛙式四部扳法包括自体牵引势、屈膝屈髋势、屈髋屈膝外展势和外展后伸扳势。